在尚未遷都至現今我們認知的大吳哥城時,初建國的真臘吳哥王朝國王將首都建在羅斯洛遺址,
也是我們等等要進去參訪的巴孔寺以及洛雷寺,如果說文明勢必依山傍水,當時的國王便已建造出,
象徵山的巴孔寺以及象徵水的洛雷寺。羅斯洛遺址說是吳哥文明的基礎所在地其實也不為過呢!
★巴孔寺
-簡介 :
建於西元881年,是當時的吳哥王朝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修建,
也是吳哥王朝第一座以「神殿山」為形式的建築。
當時信奉的印度教將建築形象以神山─須彌山為宇宙中心,
自然可以發現為何建築都是層層疊上的樣態。
巴孔寺也是如此,五層逐漸向上縮小的建築,有點類似埃及金字塔狀,
敬畏的樣子、莊嚴的樣子、沉穩的樣子,都是對山的崇拜象徵。
第一層的基底較高,也有階梯向上,
不難想像當時的人們對於建築追求的是一種精神象徵,對宗教形式─山的崇拜
亦有出現動物的雕像,
這座巴孔寺占地不小,是一座完整的城郭建築,
外圍還有護城河長九百公尺、寬七百公尺,甚至連水深都有三公尺的深度
想想做為當時首都的國家級寺廟,這樣的規格也是不難想像,特別是對宗教尊崇的王室
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三種不一樣的建築顏色展現,中間的高山兩邊的山巒
建築的奧妙就此刻展現了不同的風姿綽約型態
基台以三層石塊堆疊,四周的雕像守護著國廟
精神象徵著往上越謙卑,在信仰中只求神可以讓人安居樂業,
再與佛教教義相比也是不謀而合。
東邊塔入口兩側有長型獨立的建築,推測是當時的圖書館
也是我們稱為「藏經閣」之處
每層都有動物雕像守護著,形成一派和諧的樣子
保留著紅磚建築的塔以及外敷灰泥的塔,在巴孔寺共有22座之多呢!
可說是建築園林也不為過,每座塔的功能亦不太相同
外敷灰泥的小塔,彷彿就在天地萬物與宇宙之間的連結地區
浮雕的展現則以印度教為主,少不了的神話天女形象雕刻
大型遺址的參觀好處是可以汲取對過往的想像,
遙想當年的人心與大自然的對話過程,而象徵與山的對話的巴孔寺不容錯過,
也許在這寧靜氛圍裡,倏然地了解自己為何身為人,找到自己心的定位。
有些答案便是在心中逐漸成型了!
★以上為旅行親自感受,也歡迎廠商邀約寫稿,聯絡E-mail:frhouseshare@hotmail.com旅充小日子★